文章-柯韩力校长亲述 | “我的前半生” 证明了:好的教育是所有人各司其职的结果
柯韩力校长亲述 | “我的前半生” 证明了:好的教育是所有人各司其职的结果

他曾在举世闻名的伊顿公学工作11年;
他长期担任爱德思以及剑桥国际考试大纲顾问;
他来到中国做校长13年……
他就是上海康德双语实验学校新任执行校长Dr Oliver Kramer(中文名:柯韩力)。他除了是一位资深的国际融合教育专家,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通,以及两个孩子的父亲。以下是来自Dr Kramer精彩的教育人生故事,内容均来自本人口述。
01
好的教育,
是所有人各司其职的结果
Dr Kramer从出生到本科毕业一直生活在德国。因为要去服兵役,他是到21岁才上的大学一年级。
他进入的是诞生过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海德堡大学(University of Heidelberg),一开始主修的是数学与计算机,原因是听说这个新兴专业有着很不错的前景。
海德堡大学图书馆
虽是人云亦云,但却所言非虚,计算机至今仍是个热门专业。但在Dr Kramer二十多岁的年纪,整天对着一台电脑,他的内心总有个声音在问:天天和机器“说话”,你确定未来要从事这行吗?
他认真想了想,比起学习计算机语言,自己更喜欢和人交流,于是他改了专业,重新从大一开始学习东亚语言与文学。在他择校改专业的过程中,父母并未参与任何建议和意见,他们总是支持着他的一切决定。
至于在众多语言学中挑选了中文,可能还是因为十几岁时读过的德译版《红楼梦》、《西游记》印象太深刻,使得一个完完全全中文零基础的年轻人,竟有勇气去挑战学习汉语。Dr Kramer笑称:“主要是因为当时根本不知道中文高难度的那个度在哪里,正所谓无知者无畏。”
大一的中文班上有30多名学生,到了大二仅剩下了三分之一。有的换了系,但更多的是被“淘汰”了。德国大学虽然自由,但对待教学是一丝不苟的,当时负责这个系的老师是出了名的严格,每天的课表被排的满满的,采取小组式学习,每组5个人。
早晨8点至12点的课非常充实,第一个小时上汉语听力;第二个小时有一名从中国来的辅导老师负责和学生的口语练习,提升沟通能力;第三个小时学习中文语法;第四个小时则是学习生字生词。下午的时间要完成上午所学课程的作业,这种高速运转的课业模式持续了整个大一。
图片来源:网络
对所有有经验的老师来说,学习的安排可以是既简单又高效的。作为基础工具,Dr Kramer在大一课程全部是学习语言,而从大二开始,他才慢慢接触到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中国经济等等。Dr Kramer认为第一年的基础牢固真的非常重要,如同没有好的地基,如何建造摩天大楼?
在德国的学校,老师们是没有所谓学生成绩优差的指标压力的,他们只负责提供高质量的课和教学,学生学的好坏与他们无关。海德堡大学每年有40%淘汰率,上了几年课没有顺利毕业也很常见,换个专业、换其他大学也都是可以的,唯一决定要不要学下去的只有你自己。
在自己的孩子上学了之后,Dr Kramer发现中国学校里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一个孩子学习退步了,公办学校的老师会打电话给家长,民办学校里则是家长打电话给老师, 这很有中国特色。但越了解中国的国情和教育文化,Dr Kramer就越明白其中的道理。他相信教育的初心是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学校和家庭的目标是一致的。
02
从伊顿公学来到中国,
因为未来属于这里
Dr Kramer的研究生和博士学位是在英国完成的。在德国和英国转换中间,还有过一年在中国台湾的学习交流机会,那是由德国政府提供的奖学金,他十分珍惜。回忆起台北的邻居老太太教他打麻将,放假时同学请他去家里过中国的节日,都是非常愉快的体验。
对中国文学感兴趣的Dr Kramer,搜寻到了位于苏格兰的爱丁堡大学(University of Edinburgh)有开设中国海外文学专业,于是尝试写了一封自荐信给系里的教授,最后他被幸运地录取了。
信息来源:爱丁堡大学官网
读博期间,他开始做助教给本科生、研究生上课,这算是他从事教育的开端。毕业后他搬到伦敦,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做了一名初级讲师,当时还兼职了几份培训的工作,其中就有给伊顿公学的学生当语言培训老师。两年后,伊顿正式邀请Dr Kramer去开办他们的东亚语言系,几乎同时,伦敦大学也给予了他全职教授的雇用合同。
他选择了前者。接下来在伊顿的11年里,他帮助学校开发了现代语言教育课程,尤其是学习汉语普通话。每年夏天他带着伊顿的学生来到中国北京和其他城市进行语言学习交流,他还担任了其他的教学以及德育工作,忙碌但很快乐。
他说自己每天都在做时间的旅行,在19世纪的建筑里过着21世纪的生活。学校里的设施设备都是高科技和现代化的,学术氛围非常浓,老师们想要做什么新的学习项目和课程,学校都会支持,且是全力支持,就好比你想踢足球,就可以去皇马的那种配置,可想而知在伊顿当老师是多么幸福。
位于温莎的伊顿公学
从伊顿出来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年近不惑,想要再寻求一些挑战和可能性。但那次的决定并不是下的毫不犹豫的,毕竟在英国十多年,再换一个地方重新来过,去适应、去融入并不简单,他说:“但那时我有个很清晰的认知:(世界的)未来是在中国的。记得我第一次来上海的时候,延安高架刚刚开始建设,如今它对这个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想要参与它(中国)的发展,要目睹这些改变。”
03
未来已来,
康德双语要做真正的融合教育
“08年刚来的时候,国际教育市场还主要集中在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圈,双语学校渐渐兴起但还未得到广泛的关注。而在当时外籍教师多起来的学校里,大家都在摸索融合的方式,但互相确实都不了解,问题也会比较多。” Dr Kramer坦言道。这十几年下来,对于这些管理上的情况基本能看得比较清楚了,他从大量的实践经验中找到了中间的平衡,一个更适合中国的双语学校、服务中国学生家庭的教育模式。
他希望在康德双语,能有机会做一些真正的国际融合的教育。Dr Kramer表示学校已计划进一步完善课程架构和资源对接,通过接轨康德全球线上教育平台,将使得在校学生能不出校门,即可同步获取最新、最权威的国际性学术资源。康德双语学校体系完整,拥有小、初、高全学段,并且已经有了两届毕业生,获得了不错的学术成绩和大学录取,这些都是好的方向。
Dr Kramer还提到他非常认可中国的基础教育,他自己的孩子目前在杭州的公立学校读书,他对中国小学教育的内容科学性、基础扎实度都深表赞赏。下个学期孩子们就会转入康德双语学校,接受这里传统与国际融合的教育,他说:“我们一定要保持中国基础教育的精华,融会贯通,把符合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的一切优质条件提供给康德学生。”
此外,他提到在做真正的融合教育时,除了学科类的课程,康德双语也会着力发展一些我们认为非常重要但还未完善的教育,比如心理健康、精神健康方面的教育。在教学方法上,还会再多思考一些“有用”和“无用”的方式,分析在什么地方使用什么样的方法,使其真正能为学生所用,发挥最大的效能。
在中国13年,Dr Kramer和许多有经验的、自己留过学体验过国际教育的中国老师合作过,也遇到过许多像他一样,来到中国,在这里拥有家庭并长久地生活在此的国际教师,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他们都是中西方文化融合的亲历者。授业于这样一群人组成的康德的教学、教研团队,孩子们将获得是更新、更多元、更真实的教学内容。学校也会以此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年轻教师们更好的职业发展。
作为一个学习中国语言文化这么多年的教育工作者,亲眼见证了中国如此多令人惊叹的改变,Dr Kramer一直有一个心愿。他感叹,目前在国际上,真正了解中国的外国朋友还不是很多,不少人对于这个国家的认知还停留在很久远的年代。他希望未来康德双语的孩子能够把中国那么多好的东西,中国的价值观带到全世界,让世界看到中国,看到它对人类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
康德的学生就是传播这些正能量的大使,而康德也欢迎其他国家的学生,在疫情结束之后,来到中国,来到上海康德,看看这个美丽的国家、充满活力的城市、生气勃勃的校园,了解这里的一切。
教育是一项需要有强烈责任感的事业,肩负着对待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责任。无论您的孩子是在小学、中学或是高中来到了康德双语,我们会尽己所能提供给他们最好的教育、最适合他(她)的教育。我们将十分努力,挖掘每一个孩子的潜能,营造个性化教育的氛围,请家长们信任我、支持我。
—— Dr Oliver Kramer 柯韩力
联系我们
学校地址:
中学部:上海市黄浦区汝南街53号
小学部:上海市黄浦区瑞金南路385号
邮政编码:200023
学校网站:www.concordschool.com.cn
招生热线:(021) 53079916; (021) 33310907
招生邮箱:Enquiries@concordschool.com.cn
以上内容来源于“上海康德双语实验学校”公众号
查看更多

声明:本文由上哪学团队(微信公众号ID: shangnaxue)原创整理制作,转载请注明来源和出处,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