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中秋“乐”夜:听说,传统音乐和月饼更配哦!
中秋“乐”夜:听说,传统音乐和月饼更配哦!

九月迎来中秋佳节。
祝平和的各位童靴中秋快乐,阖家团圆~在此佳节,赏月品佳肴的同时,配上音乐岂不美哉!
今天,为大家带来几首与月相关的中国民族器乐曲,陪你度过一个轻松(吃吃吃)又有意义的节日~
琵琶独奏:《汉宫秋月》
《汉宫秋月》是我国著名的十大古曲之一。原为(上海)崇明派琵琶曲,现流传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筝曲、江南丝竹等。
此曲细致地刻画了宫女面对秋夜明月,内心无限惆怅,流露出对爱情的强烈渴望。此曲旨在唤起人们对受压迫宫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具有很深的艺术感染力。
《汉宫秋月》很可能与元末杂剧《汉宫秋》有一定的关系,后者作者是马致远。元杂剧《汉宫秋》讲的便是我们人人熟知的王昭君和亲出塞的故事。
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
历史沿革
《春江花月夜》原由《夕阳箫鼓》改编而来。是一首著名的琵琶大套文曲,明清就早已流传了,乐谱最早见于鞠士林(1820年前)与吴畹卿(1875)的手抄本。
1929年沈浩初在编《养正轩琵琶谱》时,曲名叫《夕阳箫鼓》。
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郑觐文将此曲改为丝竹合奏,同时根据《琵琶行》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更名为《春江花月夜》。
此曲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出现在2008年北京奥运动会开幕式上。
陈其钢:春江花月夜 (礼乐)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二胡独奏:《月夜》
《月夜》是中国近代作曲家、演奏家及音乐教育家刘天华创作于1918年的一首二胡曲,是他一生中创作的第二首二胡独奏曲。
刘天华(1895 -1932)
这首乐曲是他十大名曲中左手技法最丰富的一首作品,在乐曲的音调上他采用了传统的江南地方音乐素材,带有浓郁的水乡韵味,同时又借鉴了西洋小提琴的演奏手法,使二胡发出了宛如纤尘的妙音。
《月夜》这首乐曲中采用了展衍技法,在民族音乐曲式结构的基础上采用了以极慢板、慢板和快板的三段体曲式结构:
第一乐段:描写玉兔东升,恬静肃穆。
第二乐段:描写月挂中天,万物生辉,天上地下美不胜收。
第三乐段:是全曲最激动和富有浪漫色彩的段落,正是在这看似“宁静”的背后却又隐藏着一种心潮汹涌、思绪万千的兴奋与激动。乐曲真正具备了“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境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既描绘了江南月白风清的美丽夜景,又抒发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
竹笛独奏:《秋湖月夜》
《秋湖月夜》是中国著名竹笛演奏家俞逊发的代表作。由俞逊发与彭正元共同创作于1981年7月。乐曲取材于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的名篇: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倾,著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瑟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第一段由抱笙奏出长音背景,箜篌轻轻拨动,宛如清波微漾。随后笛子与小乐队相互依托,奏出悠缓平静、秀美高雅的主题,勾画出一幅秋湖月夜图。
第二段是富于浪漫主义想象的一笔。先由钟管与笛子模仿出远山古刹的夜半钟声,更使人感到深秋月夜的静谧。接着箜篌的刮奏就像一阵仙风轻轻吹过,引出笛子的小快板,音乐颇具古代宫廷舞曲的风韵,这一段与前后两段形成动静对比,使优美宁静的“画卷”增添了生气。
第三段在抱笙空旷安静的背景下,笛子再次奏出稍有变化的主题,描绘出秋露满天,玉兔西沉,沧溟空阔,水天一色的壮丽景象,使人用醉于诗情画意之中。
民族管弦乐:《彩云追月》
广东音乐《彩云追月》相比大家都不陌生,此曲最早见于清代,是著名的粤音曲谱,其风格轻快独特,描写了小市民平凡生活的轻松写意,彰显了典型的广东民间音乐风格。
曲名“彩云追月”的寓意:仙人驾五彩祥云奔向月宫。中国古典文学著作当中常有仙人驾彩云的描述,曲名当中的“彩云”指的是仙人驾彩云。
这首曲子描写了人们心目中的月宫仙境。
学校公众号
招生办微信
招生咨询
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
上海青浦平和幼儿园
上海青浦平和双语学校抖音公众号
以上内容来源于“上海青浦平和双语学校”公众号
查看更多

声明:本文由上哪学团队(微信公众号ID: shangnaxue)原创整理制作,转载请注明来源和出处,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