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儿童哲学项目实习手记:哲学俱乐部授课初体验
儿童哲学项目实习手记:哲学俱乐部授课初体验

导语
2021年9月22日,我作为课程中心四名实习生的一员,正式参与到了平和学校的工作中,尽管之前也到平和学习观摩过,但这种正式性的行动毕竟与预备性的不同,我也由此从旁观者走向了实践者。日常性的工作对我而言是奠基性的,从学院的哲学思辨中走出来,走进儿童的情境中去,我要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从课前教学素材的设计,到课堂问题的记录,再到课后教案的整理和经验的总结与分享,我都是一个纯粹的门外汉,有许多技能都是从我的实习生同事身上学到的,请允许我介绍一下,她们是尹紫涵、张鼎立和郑艺璇。在这些环节里,大黑老师也为我们提供了关键的指引,从总体的思路到具体的教学细节都有涉及,这些都成为了我实际授课的“潜能”。
11月17日,本是“今日无事”的一天。我刚刚打印完哲学俱乐部的材料,气喘吁吁跑到五楼,大黑老师突然对我讲:“春昊,今天中午你来带。” 当天,有很多孩子参加了学校的集体活动,因时间冲突,俱乐部活动也临时取消了,但还是有不少孩子来到了现场。于是,有了这次临场的安排。
事实上,我对这次授课并没有做任何预先的准备,可以说是“急就章”了。但是,在观摩大黑老师上课一段时间,并对此进行记录、反思之后,我脑中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儿童哲学讨论的流程图,加之一种“做儿哲”的激情的怂恿,这任务的临时性也不使我感到慌张了。
本次哲学俱乐部讨论的话题是“用心还是用脑”,其直接关注的问题是艺术和美的欣赏是分析的还是体验的,而之后可以延伸开去的问题就十分丰富了。但是在讨论伊始,主讲和其他同学的讨论似乎并未切中问题的核心,这一方面是由于讨论所需的材料没有准备充足,但更为重要的问题是,我们预先给定的主题和问题预设并没有清晰的指向,而我们也没有提前跟进主讲同学准备的素材,这使得我们只能直接点明问题指向,并重新组织发言。
五分钟后,讨论开始。不得不说,每一位同学的发言都极有质量,其中不仅关涉到了最为直接的问题,还给出了对“集体共识与私人体验”“美的主客观标准”“感觉与分析的基础”“心脑关系”等问题的初步想法。这让我感到非常惊喜,也无比愉悦,在儿童之间触摸到这思维的炬火,是何等幸运之事!你当然可以说这些回答是稚嫩的,似乎没有为所谓的知识大厦提供什么新的东西,但在那场域中,没有人不会因那原发的哲学笔迹而感到充实,也没有人不会以温柔的目光投向孩子们和自己身上,这种回归家园的感觉之美妙,胜过千言万语。
课后回顾讨论的过程,应该是自己整体的把控还算到位,基本促进了每位同学有序的发言和回应,能够适时地对新出现的观点进行一个简短的总结,并最终给出了一种继续思考的可能性。有孩子问我:为什么哲学都是一些没有答案的问题?我只能简短地回答:哲学之中更多的是未定与解释,并不都是有确定答案的,某种意义上,这个世界也是如此。如果时间充分,我倒是很乐意和她聊聊这个问题,但必须承认的是,我仍然有些着急,或者某种程度上是我的一点困惑。俱乐部的时间很短,要保证每个人的发言,就要尽可能直接过渡到观点的陈述,但是,孩子们往往很乐意把思考的整个过程都呈现出来。最近在做些柏格森的阅读,他认为,儿童更善于回忆,而成人更趋向于直接性的结果的呈现,某种意义上似乎确然如此。我们需要他们思辨地言说观点和论证过程,但如果时间足够充裕,我真的很希望听孩子们把自己的故事讲完,如果我不得不打断了你的发言,我感到非常抱歉。
初体验总是短暂而易逝的,但它像一个路标,一种指示,不会沉睡在记忆中,而是会时时浮现,为下一次体验准备着。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在读研究生 儿童哲学项目实习生
平和教育集团
上海民办
光华中学
上海筑桥
实验小学
上海青浦平和
双语学校
以上内容来源于“平和教育”公众号
查看更多

声明:本文由上哪学团队(微信公众号ID: shangnaxue)原创整理制作,转载请注明来源和出处,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