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文章-语文特级教师张大文老师亲临我校授课

热门
当前位置:首页>文章>最新资讯>正文

语文特级教师张大文老师亲临我校授课

    2021年12月24日星期五下午,上海市特级语文教师张大文老师来到我校,在一楼阶梯教室为2024届高一全年级同学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





    在短短的一个多小时中,张大文老师化繁为简,抓住《反对党八股》一文的重点,以段落为顺序、以文本细读之方法为旨要,在分析文章的同时,也总结了写作的要点。本文是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整风运动的一篇重要演讲,针对当时党内主观主义的学风、宗派主义的党风和“洋八股”式的文风进行了尖锐批评,列举了“党八股”的八大罪状,也表明了整顿的方向,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上课之初,张老师直接点明题解:“用明清科举考试的八股文体比较,精炼而幽默地剖析了党的八大罪状,此之谓‘反对党八股’”,为后续的授课做好铺垫。

    其次,“撮要而图之,模拟而悟之”,张老师通过绘制两张文氏图,在帮助同学们了厘清“长”“短”“空”“实”的文章之间“主要的”“首先的”“其次的”关系。通过对文章第二段的分析,让我们明白阅读文章要学会把握文段的关键词汇、总结概括文段旨要,说出文中隐含的含义,才可谓抓住文章的中心。

    之后,张老师以第三段的一句话为例,让同学们更深入地体会到党八股是学风上的主观主义和党风上的宗派主义在文风上的体现,还针对每一条党八股的罪状,练立了“新风”,如:实话实说,言之有物;语言有味,三方取经,等等。这样的概括既加深了同学们对文章的理解,更让大家学会了一种新的阅读方式——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作者未直接点明的观点。

    最后,张老师留下了一道作文题:《论<反对党八股>是根本意义上的作文讲评》。这样的一道作文题,既是关于本文讲解的总结,也让同学们将对《反对党八股》一文的思考带到了课堂外,讲所学用于实践。


    整堂课上,张老师的阅读慷慨有力、声情并茂,讲解细致深刻,生动幽默,相信这样的一堂语文课,让同学们既体会到了语言文学的魅力,又掌握了文本细读的精华,有很大的收获。


    附:部分同学听课感想(节选)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收获了阅读这类议论性文章的方法:首先要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写题解,明由来”。其次是对文本的认真态度,对于文中出现的重点概念和关系,“作铨释,看实质”“撮要而图之,模拟而悟之”,厘清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及隐藏于文本中的逻辑关系。再次要梳理文本的深层内涵,不是“不要做什么”,而是“要做什么”“学破八股,练立新风”。第四要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去更深入的理解文本,内化文本所蕴含的思想,“举例子,记要点”。第五是对课本内容的批判吸收,不读死书——张老师对“学习提示”板块中疏漏点的把握可谓细致入微,这种态度是更值得我们学习的。

    (陈尹航)





    我认为自己收获的,不只是学科知识,还有一个人在自己的事业中如何精益求精的精神。张老师在课上向我们所展示的不仅仅是文本自身,更增加了许多自己的理解--何谓简单但接地气的文字?何谓西方的精华?清楚明了的事例能带给我们最好的答案。还有对于文本细致到每一个字的剖析,张老师寻出的那一个课后导读的错误引来众人惊叹。

    我将来也会选择自己的事业,范围不仅仅是教书育人。在将来的工作中,我知道了有两点是不可忽视的。第一是对于知识的拓展(无论研究怎样纵深,都要以拥有广博的见识作为前提)第二是质疑的精神(说起来很简单,但其实质疑的勇气和发现问题的眼光都是难能可贵的。)这两点是目前的我正在追求的,也会为之不断努力。    

        (顾梦轩)





    张老师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他文本细读中的剖析能力。他似乎总能在文章中找到蛛丝马迹,进而得出文章这段话的主旨,并且利用文中字词为一些专有名词作了诠释。更令我惊叹的是老师很擅长将文章读细后再概括——他将文章的“八大罪状”及对应的正确作文方法提取出来,这个能力是我梦寐以求的。

    (耿子睿)





    张老师的备课笔记非常完备,密密麻麻地写了不少的纸张,这备课用的纸上写的很详细,都是思维路线(至少我觉得是),还划分了区域,讲课时就得心应手了不少。张老师总在擦黑板的时候给学生找点事情做,比如让大家齐读课文,把课堂效率提高了不少。在讲会泽山区的老窑工时更是生动地展现了那个动人的场景,让人记忆犹新。

    十二月的一阶冷得很,风从领口里钻进我的背上,但张老师显然是入了迷了,先是把外套脱了,讲了片刻又把马甲脱了——要不是心里正火热、头脑正飞转,哪里有这样的激情让人大冬天的热出汗来呢?

    我认为,张老师自己完美地诠释了《反对党八股》的文章核心,张老师的课堂里从没有一刻让我停止思考,一切那么传统——没有PPT,没有高科技,但是却攥着我的心——那样引人入胜,那样充满激情,是孩童般的童趣加上充满智慧的思想共鸣的地方。

    (杨嘉怡)





    那天周五听完张老师的课后,不单单是受益匪浅,而且感到很“新鲜”。新鲜之一在他说话的语调。他朗读课文时,是我从未听到过的朗读方式,生动而有力,我算是第一次真正明白什么叫做“铿锵有力”和“抑扬顿挫”。张老师的用词非常漂亮,对仗、押韵都有,无论是读是写都使人感到舒适。新鲜之二在他的板书与笔记。条理清晰,甚至文图兼备,一段一段的讲解既将文章分析得清清楚楚 ,却又没有破坏文章的整体感。新鲜之三在他授课的方式,张老师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中的,他整个人浸润在文本里,而后用生动的语言和清晰的讲解使我们学生也进入了文章,他整个人是热情且激动的,在讲台周围走来走去,时不时还会附上手势以示意。那天我坐在最后几排,远远的看着这些并享受听讲的同时,也觉得张老师是个很可爱的老师。

    (陈嘉仪)





    在课上,张老师分了不同的部分,从题目到内容再到立意,如同庖丁解牛一般,为我们细致地分析了这篇文章。从中,我可以学到的不只是课文的内容,更有文本细读的技巧,从如何理解题目,到如何通过画图和反向理解的方法去概括文章的内容,再到通过额外的资料去加深对于文本的理解,这些都不只是应试的技巧,更是我们去探索文学世界的利器。尤其是张老师纠正了课本上一句句子的逻辑错误,这种敢于质疑权威的精神也是值得我学习的。此外,张老师耄耋之年,还坚持这么长时间热情饱满的讲课,实是龙马精神,让我钦佩。

    (池骋)





    初读此文时只觉得是一篇普通的议论文,安静地躺在语文书里。直到上课以后,这篇《反对党八股》却不知怎么的被配上了声音,再将书翻到88页时,脑海中尽是那铿锵有力的话语和掷地有声的粉笔字迹,这篇文章倒真的在我心目中成为了一篇讨伐“党八股”的慷慨激昂的檄文。只是,这一切更让我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了,虽然课堂精彩纷呈,却让我欲语还休,生怕触犯了党八股的哪一条罪状,一时竟无从下笔。

    我想这堂语文课带给我们的财富远不仅是让我们对《反对党八股》这一篇文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正如张老师所说,读文章时应该是十分紧张的,手执笔应该是十分忙碌的,但这个过程又是十分快乐的。今后,如果我们让课上所学从理论到实践,再面对现代文阅读之时,可能就会多一分从容,深一份理解。

    (童瑶)





    星期五下午时长一个半小时的语文课结束后,我竟有些不知所措,仿佛如梦初醒般怔怔的,这么快就下课了?犹如一根拉得很紧的弹簧猛然被松开,还沉浸在原来的世界里。

    上课之前我承认我还不那么服气。平时在走廊上看见他,那个颤颤巍巍的老人怕是连课本上的字都看不清吧?可当他开口说话的那一刻,我震惊了:他的声音那么洪亮,几乎震耳欲聋。我曾经一直不相信托尔斯泰的“像老鹰、像闪电一般犀利的眼神”,但现在我信了,他讲文章时目光如探照灯一般明亮、坚定,如长剑一般锋利,志在千里!

     周五那天挺冷的,张老师连着脱了两次衣服,最后只剩一件单薄的毛衣了。他连眉毛也白了,搭在眼眶上像覆盖着白雪的屋檐,但我觉得他天真得像个孩子,读到“自己就可以得胜回朝了”时那个“了”字他可爱地拖长了音,像是自己也觉得这个“得胜回朝”用得好玩;“脱贫窑工的故事”讲到兴奋时,他真的一下子坐到椅子上声情并茂地表演起窑工声泪俱下的样子。他更像个青年人一样富有激情,无论是激情澎湃的讲演还是摇头晃脑的表演,亦或是一针见血的讲解,无不是他对《反对党八股》乃至语文的热爱,是他对自身文学素养的追求,张老师身上带着的,是青年人的活力,是青年人的那份吃苦拼命的精神。

    (雷然)




    END

    文字:学生通讯员(陆天瑜 朱牧翰)

    照片:王欣悦

    排版:田宇

    审核:王欣悦 田宇

    以上内容来源于“浦东复旦附中分校”公众号

    查看更多

    声明:本文由上哪学团队(微信公众号ID: shangnaxue)原创整理制作,转载请注明来源和出处,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查学校 用上哪学
    反馈意见
    反馈
    成功恭喜您,申请提交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