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开学第三天:文汇报专题报道交华中学“品质教育”办学成果(三)
开学第三天:文汇报专题报道交华中学“品质教育”办学成果(三)

撰稿 苏军
学生在校的每一分钟都是在受教育,每一种教育都能够通过课程的形式体现。
——题记
这门课微小,时长只有三分钟,但就是这门“迷你型”微课却在不经意间成为交华学子的“最爱”,甚至成为他们对母校的“共同记忆”。
这门课称为“三分钟演讲”,安排在上语文课之前。2012届毕业生雷同学说,当我第一次站上讲台,看到陈老师那鼓励的目光,想起她说的“演讲要专注于表达”,忽然间就放松下来,磕磕碰碰地却也是顺利地完成了第一次语文课前的演讲。之后,我开始慢慢喜欢上这个语文课前的“特殊环节”,每一次轮到我的时候,都会用心准备,把自己对人生的思考、读书的感悟用完整的语言、贴切的表情神态表达出来,收获的则是与人交流的淋漓畅快。后来,我如愿以偿成为年级沙龙上的“常驻小主持”。再后来,走进大学的我,竞选学生会、主持联谊会、代表团委发言、组织志愿者团队——每每都会感念交华的语文课前演讲,也时刻惦念着恩师的启蒙。原来,学习不只是坐在桌前看书这一种形式,为演讲题目做准备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
2020届(2)班陈同学回忆了对“三分钟演讲”从“恐慌”到“欣喜”的过程,“刚入初中的我,很害怕在大家面前做任何事,别说是演讲,就是上课最简单的问题我都从不敢举手。可是语文老师的第一节课上就告诉我们:‘每节语文课前都会有三分钟演讲,这既是一个锻炼自我、展现自我的舞台,又是一个让我们分享彼此情感、观点的平台,按照学号顺序进行。’这段话开始让我内心很恐慌,再看看四周同学,真是各式表情包,有的眉开眼笑,有的满面愁容,有的跃跃欲试,有的陷入沉思……为了这个演讲,我不得不在家对着镜子一而再再而三地练习,不知过了多少遍……现在我可以说这是一门非常具有成长性的课程。”
课不在长短,只要有成长的品质就灵。
全面,是品质的底子。
课程,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载体,也是品质育人最主要的阵地。
倡导并践行“高品质校园生活”的上海市民办交华中学对课程有着独特的定位和领悟。对教育对课程有着“特级”认知的赵凤飞校长认为,“高品质校园生活”的核心就在课程,课程的思想性、学科性、启迪性、丰富性是“品质课程”的内核,而学生则是通过“品质课程”获得品质成长。
一头系着时代对新人的需求端,一头牵着学生全面成长的关键点,交华通过“大课程”的思路来建立“品质课程”的生态链。赵校长说,“大课程”,既反映自然、社会之大,也体现学习之广;既突破原有狭窄的学科概念,也滋生生成性的课程;既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也预备未来发展资本。
“构建高品质校园生活”的核心所在便是应运而生的交华多元学科融合式课程体系。“学生自主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增强学习体验、多元化校本课程体系把握新中考导向实现全面提质”这三大领域是近两年学校建立“品质课程”的重点项目。
交华在“大课程”理念支持下的多元校本课程体系层次丰富、跨学科融合,将基础教育共性、交华校园特性、初中学生个性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在提升整体学习素养方面成效显著。
“品质课程”架构的定位:
连接现在走向未来的“互通节点”
作为“品质课程”,定位是极其重要的,定位决定着“品质课程”的质地。
交华的“品质课程”,根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围绕创新精神、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育,着力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让每一个学生充满自信,充满对成功的渴望以及对未来的希望。这一集综合性、开放性、体验性、探究性、多样性和个性化、特色化于一体的“品质课程”体系,成为交华在课程建设上最显著的特征和最具竞争力的品牌。
“品质课程”的亮色集中在多元化校本课程体系上,交华的“品质课程”围绕“品质quality”这一核心,基于人是有差异的现实和因材施教的规律,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在充满青春活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氛围中,培养创造力和学习力,让学生学会感知世界、关爱他人、获得成就感,实现交华的办学理念:“让每一个学生受到最好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课程实施中,这些关键词成为师生的“动词”:Q——quality品质,讲究质量和质地;U——uniqueness独特性,尊重和保护不同;A——achievement成就,注重尝试与努力;L——love关爱,弘扬人文精神;I——imagination创造力,激发人的内在动能;T——team spirit团队精神,具有合作共事的胸怀;Y——youth青春活力,展现魅力。这些颇有内核和外延的指标,成为交华课程设置和实施的品质“传感器”和“跳动音符”。
如今,学科之间的划界比以前模糊,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不再相互隔绝,跨学科知识互相整合和渗透,如:英语拓展课不光是语法的训练,更多的是培养学生查询资料的能力、自学的能力、文学鉴赏的能力,等等;再如:科学、人文、艺术、环境、社会……这些本来就是综合性的知识,在微型课、拓展课、兴趣课中,老师们都亲自和学生们一起合作学习,浏览大量的信息,展开辩论,提出想法,力图还学生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世界。
交华有两辆专车,排期一直很满,赵凤飞校长说,这是因为专车要带着学生到处跑,我们的课程、课堂在校内,也在校外。每周的“行走的课堂”,学生的足迹遍布历史博物馆、工艺美术博物馆、交响音乐博物馆、邮政博物馆、体育博物馆……同时完成任务单上的考察、记录、采图、编辑等工作,在行走中观世界,在观世界中形成价值观,切实提高创新和实践探究能力。
“品质课程”结构的再生:
满足学生全面成长的“个性所需”
“品质课程”的高度是奠基学生成长基石,“品质课程”的温度是满足学生个性成长,“品质课程”的精度是适应学生未来成长。
学校在全面贯彻和落实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同时,探索开发符合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的校本课程体系,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三大板块组成,各板块、各学科自成序列,同时统筹兼顾。
基础型课程:以国家课程为主,将国家课程校本化,培养合格的初中毕业生。它着眼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养成自觉、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自学的能力,汲取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拓展型课程:以学科拓展、听说训练、书香系列、主题教育、微型讲座、英语单词训练、慕课、微型课程、学生社团、兴趣课程和社会实践等课程为抓手,按照不同年级的学生年龄特点设置,着眼于开拓学生视野、增长知识、延伸课堂教学广度,培养有情趣、知识面广、格调高远的人才。该课程涵盖英语类、数学类、中文类、科学类、艺术类、生命类等,部分与学科课程交叉,为学生提供素质拓展的选择范围。
探究型课程:以STEM课程、科创实验、假期探究、学生微课题为抓手,让学生自由选择和发展个性特长和爱好,培养有个性和特殊爱好的学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学生微课题,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善于合作、参与社会的精神和意识,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产生体验和感悟。
“品质课程”的再生,为因材施教提供了可能。交华的生源多元,有本区学生,有来自上海各个区的,有外地来沪的,还有海外归国的,他们具有不同的亚文化背景,个性、学习能力和基础、兴趣爱好都有较大差异。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众多的课程中找到让自己眼睛发亮的每一个点,找到让自己乐意全身浸润的每一节课。
学生在“品质课程”中获得了丰富的营养。如语文课,用“每日一言”落实古诗词阶段积累;每周一张《书香小报》,集结时事新闻热点和文学知识;每周一堂“品读”系列微课,汲取营养;每学期有弹性“阅读积累”;为学生量身定制读书档案……语文教研组长曾老师说:“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实践,如何让学生多经历、多体验各类陶冶性、启发性的语文学习活动,逐步实现多方面要素的综合和内化,养成当下大环境所需要的思维品质、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
交华的“两微”微讲座、微型课,远近皆名。大量校外专家和专家型家长成为导师:动物学专家谈动物保护、国学讲师话西游、皮肤科医生谈护肤,还有环保知识、趣味植物、航空安全等,万千世界的大门就此打开。
学生从事微课题研究是深受同学们追捧的“第二课堂”,从选题到开题、从研究到判断,做得像模像样。研究自身的课题有:《如何正确面对他人的批评》《初中生电子产品的使用及其利弊》《中学生注意力品质提升训练的实践研究》《当青春期撞上更年期》《初中生体育锻炼与学业成绩关系的实践研究》《网络信息化时代对我们学习生活的影响》等;研究社会的课题有:《共享单车对上海市民日常出行影响的实践研究》《走进建筑,探究海派文化》《一带一路,重走丝绸之路》等;研究自然的课题有:《交华中学校园植物物语》《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景观的形成与现状调查》《解锁植物基因密码》等,这数十个课题,有内容、有意思、有价值。
“品质课程”重构的评价:
提升课程实施水平的“刻度量表”
在交华,“品质课程”是可以自测、自我完善的,这也是使“品质课程”保鲜的科学之举。为了服务学校、引导教师能够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和要求,帮助学生准确进行课程学习情况的自我监测与分析,学校致力于建立以课程育人目标为基本架构的课程评价体系。
学校的“品质课程”育人目标主要分为三个板块十二个维度,分别是:情感(活力、自信、感恩)、态度(合作、探究、创新)、价值观(尚美、明道、求真)。
“品质课程”自主评价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基础型课程的育人目标评价、特色品质课程的育人目标评价、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评价。如,特色“品质课程”的育人目标评价,该模块的评价以学校课程的总体育人目标为指向,以学生自评、互评或授课教师评价为主要方式,设置情感、态度、价值观3大模块,具体划分为9个维度和27个细则,最终以“Q值(Quality)”作为学生课程目标达成度指数,形成较为直观的可视化的、个性化的个人或集体数据,对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学生的学习实践形成指导。
传统的以笔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的唯一评价标准,其评价体系和考核方法较为单一,难以对学生综合素质、素养、品质等方面做出有效的合理评价,而交华则通过合理设置对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的多维追踪,着力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吸引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点击阅读原文,跳转文汇报
以上内容来源于“上海市民办交华中学”公众号
查看更多

声明:本文由上哪学团队(微信公众号ID: shangnaxue)原创整理制作,转载请注明来源和出处,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